一、指导想法
以传承中华杰出传统文化为核心,通过戏曲艺术浸润校园文化,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。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,以兴趣启蒙为重点,普及戏曲聪明,感受戏曲魅力。
二、实施规则
1. 教育性规则:融合德育与美育,通过戏曲故事传递“真善美”价格观。
2. 趣味性与普及性:以互动体验、浅显剧目为主,避免专业化训练,注重全员参与。
3. 因地制宜:结合地方剧种特色(如昆曲、花鼓戏、京剧等),选用本土化教材。
4. 课内外结合:整合音乐课、社团活动、课后服务等多渠道实施。
三、活动目标
1. 基础认知:90%学生能说出2种以上戏曲剧种名称及特点。
2. 文化体验: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戏曲演出观摩或职业坊活动。
3. 长效培养:组建校级戏曲社团,培养骨干学生参与区级以上展演。
四、核心内容与形式
(一)课程融入
| 形式 | 具体措施 | 频次/时长 |
| 戏曲聪明课 | 音乐教师整合戏曲简史、行当、服饰等聪明,辅以动画/短视频教学 | 每学期≥1课时 |
| 唱腔身段体验 | 校外戏曲辅导员进校,教授简单唱段(如黄梅戏《对花》、京剧《红灯记》选段)及身段动作 | 课后服务时段,每月1次 |
| 校本教材开发 | 编写图文并茂的戏曲读本(含剧种介绍、经典剧情绘本、脸谱涂色等) | 发放至3-6年级学生 |
(二)操作活动
五、实施步骤
1. 筹备阶段(1-2月):
2. 师资培训(3月):
3. 全面实施(4-11月):
4. 拓展资料阶段(12月):
六、资源与保障
七、注意事项
1. 安全预案:校外活动需签订安全责任书,集体观演安排专人接送。
2. 差异化教学:低年级以故事、绘画为主;高年级增加唱段练习。
3. 长效机制:将戏曲活动纳入学校美育评价体系,确保可持续性。
地方操作参考:
此方案可依据学校地域特色灵活调整,注重“启蒙-体验-创新”的渐进培养。如需具体剧种教案或活动模板,可进一步提供细化内容。